彩88-首页

彩88-首页

彩88-首页 >> 彩88-首页 >> 行业动态 >> 正文

打造中国的“地矿科普迪斯尼”——湖北省黄石市市长董卫民谈黄石首届地矿科普展

来源:中国矿业报 日期:2016年07月14日 08:30 人气:

一提到黄石,人们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这个1872年3月1日被正式命名为保护野生动物和自然资源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最大的国家公园,于197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然而,在我国的湖北,也有一个遍布着许多历史古迹、工业遗迹,被誉为“青铜故里”、“钢铁摇篮”、“水泥故乡”的黄石。这里有长达3200多年的矿冶文明史,开辟了中国青铜文化这个在科技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代;这里有19世纪末中国工业化的第一道彩虹,因“洋务运动”的兴起而建立的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堪称“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也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这里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的大发展,有建立于1907年、有“中国水泥工业摇篮”之称的华新水泥,还有许多堪称“共和国长子”的铁矿山。
  创新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而科普则是创新的源泉。丰富的矿产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悠久璀璨的矿冶史,以及一个个国家矿山公园和青少年科普基地的金字招牌,还有他们正在筹备、将于今年9月26日开幕的“湖北黄石首届地矿科普展”,正让黄石这个全国资源枯竭转型示范城市蜕变为我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普基地。
  吃螃蟹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黄石为什么敢于在全国率先扛起地学科普这面旗帜?又将如何来打造“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中国矿业报记者近日专访了黄石市委副书记、市长董卫民。
  1990年大学毕业后就在黄石锤炼10余年,曾先后担任过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十堰市委副书记、湖北省地质矿产开发局局长,现在又重回黄石任市长的董卫民,对黄石的一草一木有着深厚的感情,尤其对黄石的矿冶文明和地矿文化底蕴更有着独到的见解。
  中国矿业报:黄石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地矿科普”这个鲜明口号的城市,这个口号很亮眼。黄石为什么想到高举“地矿科普”大旗?
  董卫民:黄石真是一个充满着历史传奇的地方:铜绿山古铜矿遗址代表着长达3200余年的矿冶文明史;汉冶萍是中国近代工业的重要标志;华新水泥、铁矿山等众多工业和地矿遗迹,见证着新中国的工业大发展。几乎在每一个历史时期的关键节点上,黄石都是弄潮儿,都走在时代最前沿。这里是一个“开风气之先”的地方!
  科普,是我们当今这个时代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说,“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对这点,我本人很有感触,也深受启发。我过去是搞地质的,我去德国鲁尔区参观,看到废弃的煤矿被创意开发成博物馆,全世界的人都来参观,实地感受从原始到现代,煤是怎样开采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就是鲜活的科普,这就是智慧的传承,这就是人类文明的脊梁!
  黄石矿产资源丰富,过去开矿卖矿,留下了1000多处工业和地矿遗迹,这些关停的矿山、废弃的矿井同样是我们的资源,是我们独一无二的科普资源。我们把矿山矿硐改建成原貌加开发的博物馆及科考、科普基地,让全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来参观,身临其境地感受3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开采炼铜的;1700年前,荆楚之地是怎么炼铁的;100多年前,洋务运动是怎样开启近代民族工业的;共和国成立之初,我们是怎样实现民族工业崛起的……这一部雄厚的科普史,核心就是围绕两个字——地矿!
  不论是过去,还是改革开放以来,黄石从“沿冮”时代到“环磁湖”时代,地矿始终是黄石的内核,是黄石最大的特色。科普是当今时代的强音,是这个历史时空节点上的“风气之先”!黄石期待建设“环大冶湖”时代,扣住“地矿科普”这个点谋发展,第一个扛起“地矿科普”这面大旗,我认为是“踩到点,把到脉,捡到漏了”。你们都说这个口号很亮眼,那就证明它很有传播力,能为黄石引来关注力,产生消费力,成为生产力。
  中国矿业报:1999年中国科协提出了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目标是到2049年前,使18岁以上全体公民达到一定的科学素质标准。在黄石的发展规划里也提到了2049,是不是黄石有意把“地矿科普”作为全市发展的战略高地,实现“科普兴市”?
  董卫民:历史总是惊人地巧合,可能这就是天意吧!但可以肯定的是,黄石若坚持走“地矿科普,绿色发展,全域发展”之路,就一定能实现、并且能提前实现2049战略规划,还能为全国实现2049发展蓝图超前获得创新实践的成果。
  说战略高地,至少,黄石依托独特的地矿资源优势抢占了“转型创新制高点”,全国乃至全世界再找不到一个地方有黄石这么厚重且丰富多样的地矿科普资源!地矿科普倡导人们特别是青少年走进地矿,走进博物馆,认知和亲近大自然,推动重视感性知识和体验式学习,促进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持续推进科学和社会文明进程。
  黄石以地矿资源的二次开发集群项目破题创新转型,规划多条地矿科考和科普线路联结全域矿山和工业遗址,建设地矿科考与科普基地(包括规划建设环大冶湖地球科学博览园区),持续打造地矿科普展会平台,全方位汇聚资源,引领科普、文化、创意、旅游、服务多元产业落地和宜居乡村建设。让黄石成为周边地区自驾游亲子游的好去处、全国青少年科普活动基地、全国大专院校学生教学实践基地、国际知名的地矿科考基地,推动实施黄石特色全域发展蓝图。
  这几天我在和业界藏家和专家、专业机构充分交流,大家一致认为,特色地矿资源和矿冶文明历史是黄石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独特优势。对传统地矿资源的二次开发和创新利用,不仅是黄石创新转型发展的战略抉择,还将成为我国推动科学普及、落实全民素质教育、实现“两个百年计划”目标的创新实践。国内外各界期盼黄石高举起地矿科普的鲜明旗帜,搭建国家级地矿科普展会平台,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和具有示范效应的全域发展之路。
  我相信,资源高地就是产业洼地,产业洼地就能产生聚集效应——“搭平台,做品牌,汇资源,聚人气,促发展,树标杆”,这是我对黄石“地矿科普”的寄望。
  中国矿业报:今年刚接触黄石,是听说这里要办展会,通过这两天的调研,发现根本不只是办台展这么简单,而是感到黄石在“下一盘大棋”。可否透露“这盘棋”准备得怎么样?
  董卫民:你的感觉对不对我不能评判,但我可以和你分享我对办展的理解。目前国内的展会不外乎三种情形:第一种是一次性的各种展销会、投资招商会或节庆文化活动,只是为了追求热闹,或许也可以提高地方知名度和影响力,这是当下普遍存在的、较低层次的办展诉求。第二种是将展会作为产业来做,实现招商引资、行业交流,引领餐饮文化、旅游服务等产业发展,力求产生1∶9的展会效应,这是较成熟的商业办会模式,这类展会目前在国内占比都还不大。第三种是借办会搭平台、汇资源、聚人气、创品牌,立足国际视野,谋划区域蓝图,打造发展引擎,带动举办地全域发展,旨在推动区域战略实施。这种高水准展会在国内可谓凤毛麟角,但这恰恰是黄石想要的!这正是我们今后想每年一届呈现给全世界的——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博览会!
  以每年一届的“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博览会”为推手,在环大冶湖规划 “地球科学博览园”,简称地博园,以它作为黄石全域发展的龙头项目。第一,它可以吸纳园博会留下的资源;第二,现在矿博园规划的内容,包括地质博物馆、新的规划馆等都在地博园范围内;第三,包括大冶和黄石南部的湿地公园等自然景观可以当作地博园的重要内容,还可以在里面做一些适合青少年参观的内容,如时光隧道、太空漫游、4D影院等,也可以在这里做世界地质奇迹微缩景观,在环大冶湖做“地博漫游火车”,营造一个以大冶湖为中心的科学氛围和面向全国大中小学生的综合型体验式学习场所。如果再放大看,以地博园为龙头项目,把黄石全境地矿遗迹景点全部串联起来,与全省、全国甚至境外地矿景点形成互动,这就是从地博园项目展开的“黄石特色全域发展的主体”。
  每一个矿山遗迹都是一个很好的景点,又是一个很好的小城镇网络节点,还可能关联一个宜居社区。它承载着黄石的厚重历史,激活山水宜居资源,联动国内外地学景点,引领黄石未来的全域发展模式,甚至对全国都有示范意义。
  中央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观,结合黄石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解读,就是要走城乡一体的全域发展路径。全域发展是蓝图,地博会是引擎,地博园是实现蓝图的龙头项目。黄石今年办展,正在迈出这一步,通过您和几大国家级专业媒体发声,希望汇集各方力量共建黄石,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理念!
  中国矿业报:黄石敢于提出“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这样一个大命题,让我感到惊讶和赞叹!但同时,科普是科学普及,科学的底子扎实,普及才让人信服。我知道黄石出院士,那么,在汇聚科学界力量做好科普这一块,您是怎么考虑的?
  董卫民:感谢您提出这样专业的问题。办展会就是搭平台,平台就是提供给上至科学家院士、下至平民百姓来参与的,科普恰好是一个上接天台、下接地气的旗帜和主题。
  我们黄石出高考状元,出将军,出院士,还出企业家,出领导,走出去的黄石人功成名就之后想反哺家乡,需要有合适的平台和主题,才能参与奉献。我们政府义不容辞地搭好这个台,并做好服务,给国内外的“大家”登台唱戏,科学界、文化界、收藏界、企业界等,跨界共举地矿科普大旗。
  具体到科学界,可以做的事情就更多了。我们准备在展会上发起“在大中小学设立地学科普标本陈列室”的倡议,让青少年学生从小就能接触矿物化石陨石标本,感性地认知宇宙地球,这就需要多位院士联名倡议。包括曾有博物馆专家提出“要把地学科普纳入九年制义务教育范畴,补全我们民族因普遍缺失工业文明基础教育而形成的科学素养不高的局面”,这更需要院士们和科学家们的进言与推动。特别是对现有地矿科考和科普线路的系统规划论证、地博园区的规划论证、地矿遗址的创意开发,更需要科学家们倾注智慧,正所谓“一流的科学家做科普”!
  黄石提出“中国科普胜地,世界地矿名城”这个命题,也欢迎科学家、媒体朋友们和我们一起来解题答题。
  中国矿业报:只有做“有效益”的科普,科普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地矿科普作为黄石全域发展的抓手,自身是否具备造血功能?怎么实现?
  董卫民:首先是科普项目本身。美国休斯顿博物馆不到7000平方米,一年营业额达3亿元。博物馆本身就是一台“印钞机”。我参观过长沙矿博会,开三叶虫化石展览,10元钱20元钱一位,排队排得好长。这说明什么?做科普就要做真正有吸引力的科普,科普一定是“体感、体验、体认”,用眼睛、嘴巴、耳朵、鼻子、喉咙、皮肤及身体的每一个细胞来感受,只有亲自动手动脑,才会感到其乐无穷。这样的项目,既有趣味的形式,又有深厚的内涵,启发探索的火种,点燃求知的欲望,如果做市场化运营,能不赚钱吗?今年我们的展会上,就会呈现这种震撼、好玩的互动科普项目,欢迎前来体验。
  其二,科普是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灵魂,正在成为重要的特色产业。如科普展览、科普旅游、科普标本、科普纪念品、科普出版、科普动漫、科普电影、科普互动活动……科普是时代的需求,有着巨大的市场,关键在于是不是有人创造了能满足这些需求的内容和产品。展会就能汇聚国内外各种地学科普产品,推动开发黄石特有的地矿科普产品,培育科普产业。
  其三,对黄石,科普不止“造血”,更能“活血”,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带来人气。做科普就是做市场,既是推广认知,又是造人气。黄石现有地矿景点推广不够、人气不旺,几千年的宝贵遗迹鲜为人知。如果用科普展会把景点人气做上来,那景点的矿物卖场生意会火,本地矿商生意也会火。围绕每个景区还有很多其他生意,如提供衣食住行服务,生产销售科普纪念品、创意设计生产文化产品等,由此很多商机、就业机会、消费需求、关联产业就被创造出来了,这样就很容易带动多门类产业发展。二是连锁反应。地矿科普吸引国内外各界聚焦黄石,全省、全国、全球游客来到黄石,黄石山水资源、园林资源等优势就会一一被激活,实现遍地开花。
  地矿科普资源高地形成科普产业洼地,洼地效应产生聚集效应,聚集效应带来连锁反应。地矿科普是黄石的一张王牌,一张王牌能够激活一手好牌!
  中国矿业报:听说您提出了一个“科普迪斯尼”的创意,您是如何考虑的?
  董卫民:“科普迪斯尼”是一个面向大众的通俗表达,其主旨是有科学养分的好内容,加上有感官震撼的好形式,做成有市场回报的好项目。
  科普着重于体验式学习,就像我们小时候学会了骑自行车,即使几十年不骑,再骑还是照样会,一辈子都忘不了。再看看我们小时候背的古文古诗、各种物理化学公式分子式,现在还能记住的有多少?这就是体验式学习的魅力所在!科普还着重于感性知识的学习,通过神奇的实物展示和生动鲜活的表现手法,形成视觉冲击力,激发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比如我们带孩子走进自然历史博物馆或是参观矿物化石宝石展览,他们会有一个接一个好奇、惊喜和问题。回答并启发孩子了解他们亲眼目睹的实物和景象,就是很好的感性认识之旅,这也是发现和培养青少年兴趣特长的好途径,这类感性学习形式可能胜过读很多本书。
  地球科学科普互动项目和地矿科普户外线路及基地建设项目,将会是更为亲近自然、丰满开阔的体验式和感性学习过程,有助于激活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的巨大创造力,这股创造力就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
  我们提出“科普迪斯尼”,就是希望引起全社会对科普的高度关注,特别是对体验式感官性互动科普形式的重视;科普迪斯尼的新奇、趣味、难忘,正是科普活动能带给每个人的强烈感受。黄石拥有太多地矿科考与科普资源,我们有责任通过规划建设,将其生动呈现给世界,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朋友。这次远道而来的媒体记者和各界人士都十分看好黄石地矿科普资源优势和发展前景,北京科技大学於晓晋教授已经着手安排北京青少年宫的青少年朋友和家长8月份一起来黄石开展地矿科普夏令营活动。
  黄石做地矿科普,主旨还是在于深刻领会中央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有关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的系列讲话精神。地矿科普主题的核心是服务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促进健康向上的主流文化建设,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更是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举措。对我们黄石地方来说,是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依托光耀国人的传奇历史和特色资源优势,高举地矿科普大旗,探索经济转型和体制创新,实现特色全域发展。这样,既是找到了一条本地区创新转型发展的康庄大道,同时为国家科普事业和科技进步注入强劲动力。中国黄石地矿科普博览会就是持续推动黄石特色全域发展蓝图实现的引擎和平台。